1995年,东莞常平以“京九第一镇”的豪迈,登顶东莞镇街经济榜首。广九铁路、京九铁路的汽笛声,是它响彻时代的荣耀。三十载风云变幻,当松山湖、长安迈入GDP千亿俱乐部,常平却退居全市第七,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常平如何重归“C位”?
面对新枢纽崛起的“虹吸效应”与自身枢纽功能老化的双重挑战,常平能否凭借谋划常平站、东莞东站的高铁(动车)始发站改造、TOD项目建设、产业迭代升级……完成从“交通枢纽”到“生态枢纽”的蜕变?南都、N视频推出《“京九第一镇”如何再复辉煌》深调研报道,关注常平的自我重构之路。
从东莞常平的高空俯瞰,多条铁路交会,轨道站点落子,高速穿城而过。这个有着“京九第一镇”之誉的东部中心城镇,它的轨道发展历程,就是它的进阶史,书写了常平如何从上世纪70年代全市经济实力倒数第三,跃至上世纪90年代全市经济实力第一,又从全市第一跌至如今的全市第七。
近日,南都《“京九第一镇”如何再复辉煌》策划首篇报道关注常平两大火车站能否成功“变身”高铁(动车)始发站,此篇报道将聚焦常平铁路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大型火车客运站(东莞火车东站、常平站)的镇,常平依靠轨道交通,把紧挨香港的地理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但随着周边城镇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常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逐渐被削弱。
常平目前的发展能级和周边配套,是否足以支撑将常平站、东莞东站改造为高铁(动车)始发站?上述两个站点若成为高铁始发站,对常平又有着怎样的实际意义和推动作用?常平又将如何接住高铁(动车)始发站带来的“泼天流量”?4月24日,南都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常平镇,截至发稿常平方面暂未对此进行正面回应。“京九第一镇”能否打赢这场经济翻身仗?
谋划高铁(动车)始发站
常平在下怎样一盘棋?
今年初,东莞市人大代表、常平镇党委书记吴润玲在东莞两会上带来了一则《关于谋划常平站、东莞东站作为高铁(动车)始发站的建议》,将常平这个东部中心城镇以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轨道交通现状,重新带入大众视野。
吴润玲提到,经过近三十年使用,常平站设施老化,站房功能及站前地区配套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存在功能定位不明确、市政设施标准低及商业建筑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亟待进行综合改造。
吴润玲认为,常平站、东莞东站改造为高铁(动车)始发站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条件,但从目前来看推进难度仍然很大。他建议由市层面进一步研究常平站、东莞东站改造作为高铁(动车)始发站的可行性,大力支持、统筹推进。
常平能否如愿将常平站、东莞东站改造成为高铁(动车)始发站,我们暂不得而知。但很显然,这并非常平首次提出要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打“翻身仗”。南都此前曾报道,1978年常平人均年收入127元,在全东莞县倒数第三。即便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因为交通不发达,到常平来投资的外资企业也相对较少。
那时候,全国都在学习高埗“要致富先修路”,这条经验后来渐渐演变成“大路大发、小路小发、无路不发”。铁路是交通大动脉,常平选择了铁路,渴求大发。1996年,大京九铁路开通,铁路也逐渐渗透进了这个小镇的血脉当中。
再后来,作为“京九第一镇”的常平镇,工业、商贸业、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甚至一度超过虎门长安,排名全市第一。再后来,随着各地高速公路网的完善,物流渠道的多元化发展,铁路运输功能减弱,同时也减弱了常平的物流功能,从而导致常平专业市场在行业中的影响力逐年下降。
这时,反观东莞其他镇街,如厚街的家具、虎门的服装、石碣、塘厦、长安、凤岗等地的电子都开始出现产业集群的方向,并朝着效率更高、利润值更大、抗风险性更强的专业镇迈进。
京九玩具城变“空城”
火车站为何不火了?
位于东莞东站旁的京九玩具城,从十多年前的“一铺难求”,到如今无人问津的“空城”,当中的兴衰变化,同样可以视作常平铁路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缩影。
走进京九玩具城,“打造华南一站式商贸物流中心”“市镇两级政府重点扶持项目”“玩具企业转型升级首选平台”等口号标语随处可见,但商家早已不见人影,还在营业的商铺也是门可罗雀。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东莞工厂直销中心试点单位,也是“中国首家全国连锁玩具直销机构”。
“在高峰期,这里入驻的商家多达上千家,每天来来往往的客商,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现在,整个玩具城估计只有不到30家商铺还在营业,而且大多数也没什么生意,十分惨淡。”在玩具城三楼的数码电子城,一家主营电脑零售的商铺老板告诉记者,他在电脑城开店已有20个年头,眼看着电脑城从起初的人来人往到现在的无人问津,很是无奈。
“2006年的时候,东莞东站人流量特别大,每天人来人往,当时京九玩具城上千家商铺基本都进驻满了。我们是做电脑组装零售的,客户主要是周边的工厂和零售。当时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光是零售都能赚一两万元。”他还称,现在店铺的零售生意已经基本没有了,就剩一些零零散散的工厂订单,玩具城的这间店铺也变相沦为了仓库。
他认为,这些年除了电商的冲击,虎门高铁站以及东莞火车站的迅速发展,以及周边镇街交通路网的完善,都对常平两个火车站造成巨大的冲击,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意,使得玩具城逐渐走向衰败。据其介绍,在2022年之后,东莞东站的人流量就下降得特别厉害,而且也是在这几年,玩具城里面的大部分商家也都陆续搬走了。
那么,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大型火车客运站(东莞火车东站、常平站)的镇,常平两个火车站目前的真实客流究竟如何?对常平经济又起到了怎样的支撑作用?对此,常平方面并未进行正面回应。
然而,记者梳理近年来公开数据却发现,2019年春运,常平火车站发送旅客约37.1万人次,回流旅客约39万人次;东莞东站发送旅客约85.2万人次;回流旅客约90.8万人次。2021年春运,常平火车站发送旅客降至约13万人次,回流旅客14万余人次;东莞东站发送旅客约32.5万人次,回流旅客约37.6万人次。
到了2023年春运,常平火车站发送旅客约12.4万人次,回流旅客约12.9万人次;东莞东站发送旅客约34.8万人次,回流旅客约52.4万人次。也就是说,常平两大火车站几年间客流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后,当记者谈及常平政府正在谋划将常平站、东莞东站改造成高铁(动车)始发站消息时,该商户老板则表示,“光是谋划高铁站还远远不够,当务之急是要把常平的产业经济搞起来。不然就算有高铁站,没有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记者走访当天,正值中午时分。在东莞东站旁经营着一家快餐店的店主,在这本该最为忙碌的时段,却带着孩子在玩具城里面玩。“现在都没什么生意,要是有生意,我们哪有时间在这里带孩子玩?”她告诉记者,早些年火车站周边的餐饮生意还是不错的,每逢节假日,一天营业额三四千元不成问题。但这几年火车站人流客流量都明显减少了,现在就算是节假日,一天下来营业额也就一千多元。
对于常平想要将常平站、东莞东站作为高铁(动车)始发站的想法,该店主表达了支持的态度,并表示期待。“现在大家出行都首选高铁、飞机,坐火车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常平能有高铁(动车)始发站,我相信人流量肯定会有所提升,这样不管是对我们这些商户,还是对整个常平经济的带动,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香港城”至今雏形未现
常平能否再创东部中心新辉煌?
在距离常平站不远处的木棆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项目,北地块正在施工。另一侧的南地块,也将于7月正式挂牌出让。若该地块成功出让,则意味着常平站TOD“香港城”项目的开发建设将进入新阶段。
据公开报道,常平火车站TOD“香港城”项目是东莞市政府2022年重点工程,也是常平镇“头号工程”,在常平建设莞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东莞响应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常平大力推动常平站TOD“香港城”项目建设。该项目立足于与香港地缘接近、人缘亲厚、产业相融的优势,以广深城际铁路常平站及莞惠城际铁路常平南站两个轨道站点为核心,规划总面积达783亩,致力于打造成为粤港澳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然而,“香港城”的开发建设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常平镇提出要倾全镇之力建设东莞的“香港城”。但直到今年3月,作为“香港城”项目先导工程的木棆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项目(北地块)才正式动工,“香港城”项目的建设进度属实令人担忧。
谈及“香港城”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现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起起伏伏几十年,常平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还能不能以发展房地产、商贸和打“香港牌”为主,这些都需要做深刻细致的调研和梳理。
林江表示,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从当前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角度,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在省市有关部门支持下,项目也会有序推进,但是更应关心的问题是,既然称为“香港城”,那常平与香港之间有何协同机制,一个镇又如何跟香港去谈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深层次思考和提前谋划。
林江还对常平建设“香港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首先是要深入梳理常平近三十发展路径,总结经验和教训,反思得与失,找准找对常平自身发展的核心内涵;其次是以核心内涵为基础,进一步明确细化“香港城”项目的建设方向和功能,并进行详细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香港城”的发展现状,目前面临的现实难题,以及对常平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将起到怎样的带动作用,常平方面并未做出回应。不过,记者注意到,在今年1月17日召开的常平镇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会议动员全镇上下推动常平再创东莞东部中心新辉煌。
常平方面表示,将牢牢把握东莞东部综合枢纽、先进制造强镇、活力生态新城“三大功能定位”,全力开创新阶段常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常平还提出,将着力巩固交通区位优势,以更高站位建设重点区域。以提升基建为切入点和突破点,致力于打造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东莞东部支点城市;同时,强化发展要素保障,以更大力度拓展产业空间。提速“香港城”回迁安置北地块项目建设,加快南地块土地招拍挂前期工作。
专家建言
常平区域竞争优势被弱化
建议推进轨道交通网络的延伸与拓展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黎伟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常平镇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物流枢纽与供应链优势,这种优势能够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常平产业带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常平是莞港合作的前沿阵地,港澳台投资一直是推动常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常平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的变化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内因方面,早期常平依赖传统制造业与商贸物流快速崛起,但2000年后未能及时抓住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升级机遇,传统产业面临成本上升、外迁压力,新兴产业培育周期较长,导致增长动能转换滞后;外因方面,松山湖、滨海湾等新区崛起分流资源,常平的区域竞争优势相对弱化。
黎伟还称,常平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的下滑与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存在一定关联。“尽管常平早期凭借铁路枢纽先发优势领先,但铁路站点功能长期以过境运输为主,与周边镇街以及东莞中心城区的联系不够紧密,一方面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影响人才引进与流动。”
黎伟建议,常平要想再创东莞东部中心新辉煌,可以通过推进轨道交通网络的延伸与拓展。推动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延伸,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的连接。打造区域轨道交通枢纽,整合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无缝换乘。
同时,深化莞深产业合作,加强与深圳的产业对接,利用轨道交通优势,承接深圳产业外溢。另外,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围绕东莞东部综合枢纽、先进制造强镇、活力生态新城的“三大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
谈及常平想要谋划常平站、东莞东站作为高铁(动车)始发站的想法,黎伟认为,从“过境站”转为“始发站”,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常平在全国铁路网络中的节点地位,增强对高端人才、商务客流的吸引力,可缩短与广深核心区的通勤时间,促进“工作在湾区、生活在常平”的同城化效应。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入驻,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此外,为了适应高铁始发站的要求,常平必将对车站周边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等进行改造和提升。他认为,此举有助于加快城市更新的进程,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也称,常平的区位优势是非常优越的,特别是它的轨道交通优势,以及物流产业完善的配套,可以很好地支撑常平物流产业的发展。加上中欧班列的独家优势,让跨境电商成为了常平新的培育方向。“但是跨境电商不是单有区位优势和配套设施就行,还需要政策加持,以及人才等资源要素赋能。”他认为这是常平还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谢宝剑还称,常平若是能成功将常平站、东莞东站升级改造成为高铁(动车)始发站,可以将两个站点的经济圈形成圈层联动,充分发挥高铁的资源优势。另外,随着“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常平还应持续完善站点周边配套设施。他认为股票配资门户网登录,如果没有把配套设施做好,那么再好的站场也没有发挥的空间。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