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历史的开端往往被人们与“武王伐纣”联系在一起。商纣王因其荒淫无度、残暴无道,终于引发了周族起兵,周武王凭借仁义之师一举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按照礼法,武王死后,理应由其长子姬诵继位,但历史偏偏出现了转折。当时的姬诵尚且年幼股票加杠杆具体步骤,甚至还未到弱冠之年,自然无法独自承担庞大王朝的朝政大权。于是,权力暂时落入周公旦之手,他以摄政之名主持政务。然而,这样的安排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反而埋下了动荡的种子。
为了维持朝局的稳定,周武王在世时曾特地安排三位亲兄弟分守殷商故地,这就是史书中所称的“三监”。他们本应是辅佐新王、维系旧地的支柱,但不料日后却与纣王之子武庚联手起兵反叛。史书称之为“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他们的不满并非空穴来风,根源在于对周公旦摄政的质疑。毕竟三监皆是武王的兄弟,从身份与资历来看,他们自认为比周公更有资格代行王权。于是谣言四起,说周公心怀不轨,有篡夺之意。这种流言逐渐发酵,最终演变成与武庚的叛乱。
然而,从理性角度分析,这些说法并不完全合理。即便由周公摄政,他依旧是姬姓王族一脉,并未脱离宗室血统,何况武王一脉的天下终究还是归属于周家。要说武王的亲兄弟因一时的不满便走上造反之路,似乎并非唯一的解释。许多学者认为,这背后或许另有隐情。若武王确实是将王位直接传给幼子的姬诵,理当留下多位重臣辅佐,而非只让周公一人独揽大权。换言之,周公的地位,可能远比“摄政”更为特殊。
展开剩余63%《尚书·康诰》中有“王若曰”之类的字句,部分学者解读为当时的“王”其实就是指周公旦。这说明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周公极可能已经以“王”的身份行事。三监之乱后,朝廷论功行赏,但周公的名字却并未被显赫记载在首功之列。若他已是实际执掌王位的人,这一现象便能解释得通。换句话说,周公旦在叛乱被平定后,以王者之姿册封功臣,而没有将自己列入其间。
从后来的史书零散记载中还能窥见蛛丝马迹。据传,当时年幼的成王并未遭到伤害,而是被周公“藏匿”起来,以确保王室血脉的延续。这种做法虽然引发了一些质疑,却也体现了周公在处理权力时的谨慎与权谋。他虽然暂时掌控王位,却并未彻底废黜成王,反而以保护之名暗中维系宗法制度的合法性。更有传闻称,《逸周书·度邑》里就记载武王早有意令周公继位,这使得周公的“称王”更显得名正言顺。
正因如此,三监的造反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不满,而是对周公掌权的强烈排斥与嫉妒。在他们看来,自己本应是辅佐与分掌朝政的人,却被周公压制在外。叛乱虽然失败,却揭示了周初权力过渡的复杂与激烈。周公旦既是摄政,又疑似以王的身份执掌天下,他的地位之争在当时就已成为众矢之的。
综观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周初政局远非简单的王子继位与叔父摄政那么直白,而是交织着血统、权力、合法性与政治智慧的博弈。周公旦最终凭借平定叛乱、维护王室的功绩被后世称颂,但在他掌权的那些年间,围绕着他的质疑与纷争,恐怕远比史书所载要更为激烈复杂。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